
出处
《论语 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造句
既往不咎,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
对于知错能改的学生,校方本著既往不咎的精神,不再给予处分。
过去的事,咱们既往不咎,今天专谈眼前和今后怎么办。
既然他已承认并改正了错误,我们就可以既往不咎了。
戒严时期,到处可见匪谍自首,既往不咎的标语。
你这只是小错误,只要能悔改,学校必然既往不咎,给予自新的机会。
只要你能够诚心改过向善,我们是可以既往不咎的。
成事不说,既往不咎,你好自为之吧。
没必要心怀怨恨,让我们把它忘掉,既往不咎。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对以往的错不再责备。
近义词
不咎既往 既往不究 不追既往
反义词
杀一儆百 信赏必罚 赏罚分明
既往不咎典故
春秋时期,鲁哀公对祭祀土地神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在国家遇到外敌侵扰而出兵打仗时,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带在身上。他认为土地神对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有着很强的支配作用,因而对它十分虔诚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而牌位用什么木材比较好呢?这个问题却难倒了鲁哀公。
有一天,鲁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学生宰我找来,问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么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宰我的答复非常荒唐,毫无根据,于是把他叫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孔子语重心长地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责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今后你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在国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装懂。不然,一旦话说出口,后悔就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