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 xī shì níng rén ]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消除事端,使人们平安相处。
息事宁人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
造句
面对有些问题,我们要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对那件事,有理方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
原则问题应当辩论清楚,不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不了了之。
他越希望息事宁人,对方就越不肯善罢甘休,彷彿吃定了他似的。
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来解决冲突。
永远不要为了息事宁人而否认自己的经验或信念。
老先生以忍让为本,凡事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对于原则问题,我们绝不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作为政客,乔治?布什从来就不是什么息事宁人的主儿。
息事宁人的做法,有时只会助长邪恶,于事反无补益。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
相安无事 平心静气 排难解纷 心平气和 善罢甘休
反义词
煽风点火 惹是生非 无事生非 推波助澜 呼风唤雨 大发雷霆 无理取闹 排难交镒 播弄是非 惹事生非 兴风作浪 无风作浪 挑拨是非 无风起浪
息事宁人典故
汉章帝刘炟是东汉王朝的第三代皇帝,在历史上很有作为,尤以宽厚著称。息事宁人这个成语出自汉章帝在都城洛阳发布的一道诏书,从中即可看出他的施政风格。
刘炟生于公元58年,是汉明帝的第五子,从小为人宽容,喜好儒术,深受父皇器重。公元75年,汉明帝病逝,19岁的刘炟继承大统。刚刚登上皇位,他就大赦天下,采取种种措施抚恤百姓,对鳏寡孤独、身患重病、家境贫寒的人全部发给粮食,每人可得粟米三斛。
当时国内***不断,在兖州、豫州、徐州和京师洛阳还发生了大旱。汉章帝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刻下诏免除了这些地方的田租赋税,从国库中拨出大批谷物赈济贫民,并命令各地官员深入民间,全面核查贫弱百姓数量,进行抚恤,不使一人遗漏。随后,他还带着精干人员,轻车简从,前往偃师等地巡查农业状况,途中尽量避免烦扰地方,让大家把精力和财力全部用在发展生产上。
当政期间,汉章帝大行宽厚之政。以往,若有人犯了谋逆等大罪,不仅当事人要受到残酷惩处,其父族、母族、妻族的大批亲属也要受株连。汉章帝则不这样,他废除了法律中大量的严苛条文,禁用大狱酷刑,一人犯罪,禁止牵涉其三族。同时,他还对天下所有的囚犯减罪一等,使他们可以通过戍边、捐物捐钱等来赎罪。
有一年,孔子第十九代孙孔僖到京师太学学习,和同学崔驷读《春秋》时,不由结合吴越相争的历史,讨论起了汉武帝的一些得失。没想到,他们隔壁的同学梁郁闻听后,竟将此事上报官府,状告二人诽谤先帝,刺激当世。很快,崔驷被逮捕审讯。孔僖感觉大祸临头,迅速上书汉章帝,说明事情来由。宽厚大度的汉章帝没再追究,还拜孔僖为兰台令史,让其主管国家图书典籍保管和整理工作。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春天,为壮大人口,促进国家兴盛,汉章帝又颁布诏令,对国内所有的怀孕妇女,每人赐给胎养谷三斛。同时,他还告诫大臣,春天正是万物萌芽、繁衍生息的季节,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顺应天时。对那些违法之人,只要其罪不到必须诛死的程度,不要过分追究,要尽量息事宁人,以敬奉天气。
汉章帝时期,国家政局稳定,社会安宁兴盛。他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重新称藩于汉。于是,人们将他与汉明帝统治的时期共称为明章盛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