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取豪夺

巧取豪夺[ qiǎo qǔ háo duó ]巧取:软骗;豪夺:强抢。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
巧取豪夺
出处
宋 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巧取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造句
地主靠巧取豪夺占有了农民的土地。
他那地位是巧取豪夺来的,有何值得尊敬?
这本书记述了沙俄时期沙皇军队许多巧取豪夺他国领土的罪恶行径。
这种趁乱世巧取豪夺的作法,和趁火打劫有何不同?
老家那块地就这样被当地土财主给巧取豪夺了。
这种巧取豪夺的行为,令人发指,天理难容!
这种巧取豪夺的行为,实在令人发指。
反动派巧取豪夺,鱼肉百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他今天仗势如此巧取豪夺,小心老天会给报应。
旧官僚对人民巧取豪夺,想尽办法来填满自己的腰包。
超级大国以低价从一个卫星国里巧取豪夺各种商品。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夺取别人的东西。
近义词
敲榨勒索 横征暴敛 敲诈勒索 以权谋私 软硬兼取 勒索敲诈 敲骨吸髓
反义词
秋毫无犯 完璧归赵 乐善好施 路不拾遗
巧取豪夺典故
巧取豪夺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昼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颁,便是学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齿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巧取,骗取也;豪夺,抢占付。而用此种方法攫取财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夺,故所得多多之语,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么佛事,骗取无知的人的财物。攫取私有,这便是巧取豪夺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