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文范文(精选18篇)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祭文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清明祭文 篇1吾父大人在上,不孝男福生率众亲人泣血拜曰:
大地回春,杨柳青青;旭阳送暖,万水千山。在二零一零年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在村东公墓上林之地,以诚敬之心,依恋之情,率众亲人敬备素餐酒醇鲜花,恭祭我们亲爱的父亲大人。山岳巍巍,河海荡荡,缅怀父德,永志不忘。
公元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三日,吾父大人溘然长逝,撒手人寰,终年八十有七。吾父大人虽然学问不高,但是终生秉承先祖遗风,弘扬传统美德。遵伦理,重名节,勤劳勇敢,奋发图强,把一个濒临绝境的衰落之家操持成了一个兴旺之户,繁荣门庭,成就了人生的辉煌。
父亲生来命苦,于年少时丧父,与其母相依为命,凭微薄单寒之躯,打短工、卖烧饼,与其母抚养年幼待养的亲姊妹、亲弟和叔辈姊妹八口人,孤儿寡母,艰辛度日。及至成年父亲大人奋发自强,独自承担家庭生活重担,干农活、事农桑、做小本生意,春夏秋冬,酷暑严寒,风中雨中,多少个艰难岁月,多少个艰苦历程,父亲挥洒了多少汗水,耗费了多少心血,送其姊妹出嫁,供其弟弟上学,为其弟弟安排了待遇优厚的金融工作,家庭生活得以继续。父亲独撑家庭江山,帮助祖母完成了抚育老一代人的任务,祖母聊以宽慰。
父亲为照顾家庭,成婚较晚,三十后成婚。父母婚后,恩恩爱爱,相濡以沫,生七子,二女五男,长女福华,次女小华因病夭折,长子福林,次子福森,三子福生,四子福永,五子福进,四世同堂,家有亲人28口,生活虽拮据,但因父亲的努力,日子过得比较顺利。父亲千辛万苦,养育了我们这下一代人,长女务农,子女经商;长子务工,在城区生活;次子参军提干,后转业与泰山管委;三子从政,就职于东城街道;四子从事于铝合金加工业,五子从事于水电暖批发安装,孙子辈人都很年轻,有警察、商人、国企管理人员、有学生,重孙辈多数是幼儿玩童,我们的家庭都幸福美满,其乐融融。
吾父出身农业,参过军,当过村干部,毕生务农。家境贫寒,收入很低,尤其是大集体时代,为子女操劳,一个个养活成人,而自己也以至心力交瘁,积劳成疾,患下了老慢支;父慈子孝,我们兄弟姊妹成人后也极尽人伦孝道,生活日用,全部供养,子孙绕膝,老父享受人伦之乐。父亲视孙辈、重孙辈如掌上明珠,疼爱关怀,无微不至,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倍感幸福与欢乐。现禀告父亲大人,吾姊弟六人,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家皆和睦。
父亲大人善良忠厚,博爱仁义,扶贫济困,勤奋吃苦,积德行善,远近亲疏,邻舍乡亲,一视同仁。恺恻慈祥,感动庶汇,千古流芳。在村里和亲友间享有崇高的威信,是我们做人干事的楷模。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将发扬光大。父亲大人呕心沥血,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感激不尽,思念不尽。总兹所述,盛德所辉,惠及子孙,源远流长。
吾母安康,儿女媳孙皆孝顺,邻里羡慕吾母谓吾母为有福之人。母之晚年,儿女将细心照料,使其安度晚年。请您老放心。
愿您保佑你所有亲人,平安吉祥,步步升高,幸福健康,人财两旺,出人头地,发达有象,光宗耀祖,铸造辉煌。千秋万代,地久天长。张家子孙,弥繁弥昌。
同时禀告:家中之事,切勿牵挂,愿父亲大人地下安息。
祭祀大成,伏惟尚飨。
清明祭文 篇2按照老家风俗,秋天祭坟,春天拜(献)坟,清明扫(上) 坟,以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和哀思。除特殊情况外,每年的这三次仪式我都尽量携妻儿做到,这不仅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也同时告戒子女时时不可忘了祖宗,忘了家乡。
今年春节献坟,因从大年三十开始就忙于整理农村老宅院落事宜,无空上山,心里老是空空的,到办公室上班都快半月,都还是魂不守舍。
清明节总算到了。跪在母亲坟前,又久久地想起生我养我的亲爱的母亲!
我的母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虽不识字,但明白事理,心地善良,为人耿直。父亲去世后,我多次说服她来和我们一起住,免得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相互挂念,可是她就是不同意,说海边的农村空气好,闲人多,而且斋奶会(即佛教莲池会)活动时间多,对身体有好处,再说我也住不惯你们的单元房。我想随性也是一种孝道吧,只要她身心健康。
可是只要十天没听到我们的消息,她便心神不定,托人打听,或者背上几个自己舍不得吃的自家养的土鸡蛋以及自家园子里种的几棵青白菜,虽隔十多公里但需坐两次汽车怅歪歪的来看看孙儿孙女,然后又当日返回去,你就有一万个理由也很难留她住上一宿,因为她总是挂念着家里的鸡呀鸭呀鹅呀!每当此时我的心理总不是滋味。告诉她,您这么一把年纪了,别老挂着我们,有空我们会回家看您,她嘴上说好,可是到时她又忍不住来了。
每当听到我们要回去的消息,她总是站在家门口,盼望着我们,只要听到车子的声音(有小型面包车来回从城里拉客到村),她就眯着眼翘首看呀看,生怕稍不注意,我们会溜过去一般。只要见到我们,她就把事先煮好的鸡蛋、咸泡鸭蛋、泡梨一古脑端出来,好象我们饿了几天几夜似的.。没等坐上几分钟,她又背上背篓到村口的自家园子里找些菜呀瓜呀回来,还说这些是电视广播里告诉的环保食品,这时儿女都夸奶奶七十多岁还会时髦。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似乎比儿女吃下去后肉会长在她自己身上还高兴!
这就是一辈子只想着子孙儿女而忘记自己的我的老母亲。父母把我养育成人,把我供到大学毕业,而且分配在国家机关工作,我为父母又做了什么?!
我的母亲已经去世快五个年头了,可是她那音容笑貌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白日里会经常产生幻觉,似乎她正笑咪咪怅歪歪地向你走过来;晚上闭上眼,经常梦见她又背着背篓给我们送东西看望她的孙儿孙女来了。“妈,告诉您多少次,年纪大了,别忙来跑去的,多累呀!”她只是笑笑,什么也不说,慢慢地怅歪歪地又走了……多少次自己从梦里惊醒。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2002年10月9日。深夜2时,夜深人静,整个城市似乎都经过一天的喧嚣的疲惫而沉静在睡梦中,静得令人窒息。一阵急促而清脆的***铃声将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无法鼓起勇气走近***机,正常的思维告诉我:半夜***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无聊的捣蛋鬼;二是…我几乎瘫软下去,果然是我母亲去世的噩耗!
天那,是我近一个月没去看望生我养我的时时挂念着我的母亲呀!我真该死,你就真这么忙?连生病的近80岁的老母亲都不能抽空回去看看?
我慌慌忽忽地走到大门口,好不容易堵住一辆的士,可是一听出城去30 里外的农村,司机摇头了。我沮丧极了,我告诉的士司机,你也不看看我这样子,能抢你伤害得着你吗?最后在我真诚请求下,她写了八个字:啼哭而来,含笑而去。母亲不但十分坦然地应对病情,还反过来安慰我们不要悲痛。即使在这样的时刻,她仍然处处为他人着想。当同事和朋友前去探望时,她总是显得特别高兴。强打精神与人交谈,根本看不出她是身患重病的人。
在她生命的最终几天里,母亲拉着我的手说:看来我们是见一面少一面了,我真想你们常来看我,又怕耽误你们的工作,要是没有空就别来了吧。其实她是多么不甘心就此告别她所挚爱的亲人和朋友。7月4日她写完了人生最终一篇日记,最终几个字是:看来即将结束。颤抖的笔迹显示了母亲对生命的依依不舍和与病魔搏斗的顽强精神。亲爱的母亲,你可明白,当你的生命终结的时候,你在笑,而爱你的人在哭。
年事有寿而尽,生命无所不在。母亲最终与我们永别了,可是她对亲人和朋友的真挚情感,对人生的进取追求,对生活的执著信念,与天地永恒,与枝叶长青。母亲在我们心中的份量是很重的,我们会思念她,直到永远!
最终我代表全家再次感激各位为我们的母亲诚挚地送行。还要特别感激我的同学和挚友王承炎医生和他的同事们在我母亲住院期间给予的亲人般的照顾和临终关怀。
安息吧,亲爱的母亲!
清明祭文 篇18亲爱的母亲啊,您是天下最善良,最好的母亲,您执着,坚韧,勤劳、贤惠;您孝敬父老,呵护爱人,疼爱子女,恩德无量;您宽厚善良,和蔼可亲,勤俭持家,贤惠永留。
遥想当年,母亲用您瘦弱的身体支撑我们三代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公婆年迈,子女幼小,姑嫂远离,母亲起早贪黑,辛苦劳作,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克己忍让,礼遇比邻,贤惠待客,用您的智慧和才能,带领全家老小艰难度日,聪明的母亲曾多年担任村团支部副书记、妇女队长、民兵排长,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和拥戴,兢兢业业地在广袤的土地上耕耘,用勤劳和汗水养育了5位子女,用贤淑和美德侍奉双亲,用体贴和宽慰照顾父亲,用忍让和礼遇宽待姑嫂。母亲也曾以她灵巧的裁剪,精心的制作,为全家人添置衣衫。母亲的辛劳,赢得了邻里的赞赏和尊敬,赢得了公婆的赞许和嘉奖,也赢得了子女的尊敬和热爱。时代的变迁,母亲又退耕经商,一点一滴地用心经营,贴补家用沉痛悼念母亲去世祭文沉痛悼念母亲去世祭文。母亲啊,您是咱家的主脊梁,您就是咱家的瑰宝;您是邻里的楷模,您就是儿女心中永远的榜样。我们将秉承您的贤惠和美德,秉承您的细心和体贴,孝敬老人,疼爱子女。
妈妈呀,在您细心的养育和照顾下,如今您的儿孙们各个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家庭和睦,万事祥和。
亲爱的'母亲啊,您走的那样从容,那样安详。其实,您的儿孙都明白,您不想走,您还有太多的牵挂,您还想着您的儿孙们日子越过越好,幸福久长。
可是无情的病魔却夺走了一切,也割断了儿女们为您尽孝的绵薄之情。皇天厚土,冬去春来,我们却要与您永别,母亲啊,您的恩情让我们何以为报!
母亲啊,不孝的子女跪拜在您的面前,您的谆谆教诲将永远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行,您对生命的执着和坚强,将永远伴随着我们一生沉痛悼念母亲去世祭文默认。
母亲,一生畸岖,一生坚强,一生操劳,一生勤俭。
母亲,一世智慧,一世贤明,一世聪颖,一世睿智。
母亲,安息吧。
【清明祭文】相关文章:
清明节祭文征文(精选5篇)04-03
清明节祭文征文(通用27篇)05-04
清明节扫墓祭文(通用10篇)04-04
黄梅清明习俗及清明节的来历04-04
清明的征文09-01
清明的由来11-28
清明前后谚语11-08
关于清明的对联08-12
关于清明的谚语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