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孩子成长的七种家长之爱
成长,一般指人长大成人,也泛指事物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断变得成熟稳重的一个变化过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促进孩子成长的七种家长之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种家长之爱:
一、有回报的爱,不让孩子做"白眼狼"
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但母爱所带来的危害也往往正是因为这"无私"。母亲像大地一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其精神固然高尚,但若一不小心,也可能"爱你成了害你",培养出一些白眼狼来。
反面:一个并不富裕的职工之家,辛辛苦苦供养儿子上研究生,什么要求都满足他,自己吃咸菜馒头,却给儿子买笔记本、高档西装。平时家里有个什么事,却从来不肯麻烦儿子,连父亲得了重病都因为怕儿子耽误学习没告诉他。后来儿子毕业了挣了钱,当他母亲问他要钱给父亲治病时,他却以还要结婚买房子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了。
正面:一个母亲在刷牙时,牙龈出血,水池里红了一片。女儿见了皱着眉头表示恶心。这位母亲就说:你上次大便不正常,我亲手收集好送到医院;我牙龈出血,你不仅不问怎么回事,还表现得这么厌恶。女儿听了后,忙关心地问母亲为什么会出血,要不要紧。
"关心他人"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本能,但如果长期处在被关心的环境中,这种本能就会弱化。尤其是形成了习惯,被关心的人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他人的优待,而关心他的人会像陷入泥潭一样不得不继续牺牲下去。 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白眼狼,一个不孝顺的人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正因为如此,母亲们要及早地从泥潭中拔出来,早点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并要求孩子给予力所能及的感情回报。要让孩子知道:母亲也是人。
二、有距离的爱,不让孩子做"金丝雀"
人到中年,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与孩子长相厮守,感受孩子带给她的平和的快乐。但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不会长久地呆在母亲翅膀的庇护下。他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而不是做笼中的"金丝雀"。
反面:儿子上初三了,突然变得像个小倔牛,开始跟家长无缘无故地顶嘴。母亲却非常恐惧,只要儿子有什么事都要跟着他,不管是跟同学逛图书馆还是游泳,都像个保镖一样寸步不离。结果同学们都笑话儿子,假期也不再来找他玩了。
正面:女儿要上小学了,为了怕她不适应离开妈妈的日子,妈妈特意把她单独送到远方的孩子小姨家住了一阵子。虽然头几天女儿有些不适应,但很快她就跟小姨家里的人混熟了,很招大家喜欢。这样开了学之后她也能很快开始结交新朋友了。
孩子是娘身上的肉,要是一会儿不在身边,就觉得像是心都被人偷走了。但孩子终究要走向社会,做一个独立的人。况且,进入了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学会飞的小鸟,他们渴望尊重,而这尊重大多数时候就是"距离"的代名词。家长恰当地保持距离,既有助于维护亲子间的关系,也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有限度的爱,不让孩子做"寄生虫"
现在因为学业繁重,许多妈妈成了"后勤部长",家务全包不说,还要帮着孩子择校、打听考试信息、跟老师处好关系……别提有多累了。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可是,学习好就能应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了吗?只会学习的人跟寄生虫有何区别?
反面:女儿回到家就哭,妈妈还以为她受了什么欺负,仔细一问,原来是因为不会用剪刀剪圆被同学们笑话了。妈妈一听,不屑地说:这算什么事?不就是不会用剪刀吗?一会儿我给你剪一百个不一样的圆你带到班上去。
正面:某大学教授的儿子在高三前,不仅没有受过母亲的多少指导,反而还被"逼"着洗衣服、做饭。虽然他一直表现都平平,但能力和人缘都特别好。到了大学里更是当选了学生会干部。这时候,母亲看他确实刻苦踏实,才开始有意识地给予一些学习上的指导。每年大学新生报到之际,都是父母们最忙的时候,他们帮着孩子忙里忙外的,而孩子们却束手旁观。孩子要独立生活了,父母们想帮孩子做点事,这是人之常情。但做什么事?是做点实际的劳动,还是教给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两者的差别却很大。帮孩子洗衣服,不可能洗一辈子,总有一天孩子要自己洗衣服;但教会孩子怎么洗衣服,却能让他受益终生。
鄙视劳动、轻视实践,绝对不应该是今天的母亲应该具有的观念。"纸上得来终觉浅",一个脱离生活实际的人,很难自己独立生活,也很难与他人相处融洽,更很难在工作中做出什么成绩来。只有从小就让孩子"自己来做",他才会走出依赖,走上独立。
四、有担当的爱,不让孩子做"替罪羊"
母爱有时候会成为一种借口,成为母亲犯错时拿来辩解的挡箭牌。"我做这些还不是因为爱你",这话经常被一些母亲挂在嘴边,但是,真的是因为爱吗?可不要让幼小的孩子当自己的替罪羊。
反面:儿子快中考了,母亲从他的抽屉里搜出一封情书。过了几天,母亲趁着儿子不备到学校里大闹了一场,那个写情书的女孩从此再也不敢同儿子说话。到了快考试的时候,母亲又拉着儿子给校长送礼,请他在监考时"放一马"。尽管儿子几千几万个不愿意,母亲却打着"母爱"的大旗强迫儿子。
正面:某才女高考的时候得到了北大的保送名额,但她更希望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编剧。北大是每个高考生都梦寐以求的目标,自己考的话,却很有可能鸡飞蛋打。她为此犹豫了好长时间。而她的母亲不仅没有给她压力,还鼓励她不要被别人的眼光所左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做个有担当的母亲,可真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嘴上说着"为孩子着想",其实是因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私心、一些虚荣……罢了。更有甚者,反正孩子也年幼,没有辩解和反抗的能力,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能推到孩子身上的都推到孩子身上。新世纪的母亲,要敢于负责,敢于承认错误,不拿母爱做幌子、强迫孩子达到自己要求的目的。要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权利,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为了孩子长久的发展着想。
五、有原则的爱,不让孩子做"霸王龙"
"护犊",这是动物界普遍的现象,人也莫能例外。护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母爱的表现,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的孩子就是最好的","我的孩子没有错"。正是有了这份保护和支持,孩子们才能有坚定的心理基础去适应以后更加复杂的人生。但如果护犊超出了正常范围,不论孩子犯什么样的错误都姑息包庇,那孩子就会变得是非不分、无法无天,成为一条难以驯服的"霸王龙"。
反面:小军的妈妈最头疼的事就是每到天一黑,就有女生到家里来告状,说小军又打她们了。但每当女生们一走,小军妈妈就会在院子里装腔作势地拿筷子敲树:"跟你说多少遍了?别招惹那些女生……"表面是在训小军,其实却是在嫌那帮女生太多事。
正面:亮亮不小心用弹弓把另一个同学的眼睛射伤了,但是在场的人都说不清到底是谁。亮亮妈知道了这件事,主动带着亮亮去赔礼道歉,不仅赔偿了同学的医药费,还要求亮亮必须每天去陪同学一个小时,给他讲课、讲故事。
教训孩子、惩罚错误,好像一直是铁面无私的父亲做的事,而母亲只会死死地搂着孩子:"不要打他、不要打他。"今天,我们反对再打孩子,但更反对姑息孩子的错误,混淆孩子的是非观。爱不代表不惩罚,正因为爱孩子,才要让孩子能明确是非,敢于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如果护着孩子,结果就会"小时偷针,大时偷金",那时候,做母亲的就悔之晚矣。
六、有表达的爱,不让孩子做"没头苍蝇"
中国的家长都很含蓄,不喜欢直接表达对孩子的感情,有时,明明很想对孩子好却总要用截然相反的方式表达。所以孩子有时候就会猜疑:家长是不是真的疼我?他们也许根本就不爱我!时间久了,他们就像没头苍蝇一样,时而自卑,时而自弃,时而又因为家长的一句话欣喜若狂。
反面:母亲节,琴琴辛辛苦苦帮妈妈做了一张会动的贺卡,原本以为妈妈会很高兴,没想到她收到后,看也不看,第一句话就是"你作业做完了没就做这个?"又接连训斥了好几句。琴琴伤心地回到屋里哭了半天,直到妈妈亲口告诉她:其实我很喜欢你做的这张贺卡!
正面:小颖参加学校的跑步比赛跑了倒数第一,她扫兴地回到家里。妈妈听说过后,很高兴地说:"你年龄这么小就敢参加跑步比赛已经很不错了。下次再跑肯定会超过这一次的,对吧?"小颖听了,知道就是倒数第一在妈妈眼里也是很光荣的,这才开心地笑了。
爱,藏在心里,偶尔迸发一次,固然显得很珍贵。但几千年来,正是因为母爱藏得太深,我们才变得犹疑不定,变得不自信。我们看到的,多是母亲失望的担忧的面孔,听到的多是否定和批评,在这种氛围下,我们缺少了行动的勇气,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机会。今天,新世纪的母亲,要敢于把心中的爱表达出来,要用语言和行动去支持孩子,做他们永远的精神动力。我们要永远都能让孩子看到我们信任和支援,让孩子从"没头苍蝇"变成装备齐全的战斗机,勇敢地向前方冲去。
七、有保留的爱,不让孩子做"小蜗牛"
外国人说"上帝不能时时在我们身边,所以他发明了母亲"。但问题是,母亲也不可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她在的时候,固然可以帮助孩子挡住外界的风雨,但她不在的时候,她却不能给孩子装一个壳,让孩子像小蜗牛一样保护自己幼嫩的身躯。
反面:鹏鹏在班里总是"常胜将军",不管同学们比什么,他只要回家跟妈妈一说,妈妈都会帮他准备得好好的。就像有一次,同学们比赛"脑筋急转弯",头一天鹏鹏一个也没猜对。晚上跟妈妈一说,妈妈立刻帮他从网上下了一大堆脑筋急转弯的题让他猛背。但是鹏鹏中考的时候差点连最差的高中都没考上,他受不了打击,差点就要开煤气自杀。
正面:下雨了,母亲还在加班,她心里纷乱无比:要不要给孩子送伞?后来,她索性想:就当我现在在美国呢,他总不能靠我一辈子。结果,儿子等了好久,雨也没停,自行车也没法骑,坐车又倒错了车。回到家的时候,他浑身都湿透了,还开始发烧。虽然如此,儿子却变得逐渐坚强起来。
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常客。只有躲在壳里的蜗牛不会遇到外界的风雨,否则不管是鹰也好,鱼也好,都难逃各种劫难困厄。保护孩子只能保护一时,而如何让他们变得坚强,学会应对困境,才能让他们受用一世。对孩子所遇到的困难,我们要反应得"慢半拍",要鼓励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甚至,偶尔我们还可以"没有困难制造一些困难",让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难题,也充满了挑战。这样,他才能从弱不禁风的小蜗牛成长为处变不惊、应付自如、独当一面的勇士。
亲子故事:
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个行为结果,让孩子体验“行为后果”,他就有了辨别行为的经验,知道哪些行为是适当的,哪些行为是不适当的,这就能减少孩子犯错的机会。
一回家,小伟就把自己的东西随手一放,以致经常在上学前找不到东西而向妈妈求助。那天,小伟找不到自己的红领巾,妈妈也急着去上班。儿子喊妈妈帮忙,妈妈一边帮着找,一边埋怨儿子乱放东西,结果母子两人都迟到了。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越早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就越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当妈妈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她找儿子谈话了。妈妈很郑重地说:“你有自己的房间,你的物品怎么放自己决定,如果找不到,妈妈不再帮你,所以你今后要养成把物品摆放到固定位置的习惯。”
妈妈说到做到。一次,儿子因为找不到语文书向妈妈求助的时候,妈妈柔声说:“很抱歉,我没办法帮你。”结果,小伟又一次迟到了。有了这一次教训,妈妈发现儿子在用心地改变自己,放东西逐渐地有次序了,找不到东西的次数越来越少。
事实上,孩子的感受力是很强的,当“坏的结果”出现时,他会很快意识到自己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体验“行为后果”呢?
沟通技巧:
1.从小就让孩子“体验后果”
孩子在6岁以前,给他一个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很有必要,但是一定要把握好自由的边界,否则可能会让孩子戴上“不自由”的枷锁。
妞妞在家里喜欢穿着鞋在床上蹦跳、拿着大人的书当废纸撕、用小番茄当飞镖……妈妈见了,总是一笑而过。上幼儿园后,妞妞还是经常穿着鞋在床上乱跳;滑滑梯不排队,总是争抢;还撕别的小朋友的图画书。老师批评她,小朋友不喜欢她,使她觉得不自由,每天早上哭着闹着不愿意去幼儿园……
幼教专家提醒,规则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对于孩子在自由成长中出现的一些违反规则的行为,大人必须明确指出“你这么做不对”。家长及时制止孩子不正确的做法,孩子做事情才不会以“我喜欢”为标准,而是以“能不能做”为标准。
2.提前告知孩子“行为后果”
孩子思想简单,考虑问题不周全,又容易被环境左右,很容易做错事。如果提前告知孩子行为后果,就可能使得孩子冷静思考自己的行为。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不端着碗追着孩子喂饭吃,也不劝说孩子多吃点,而是收起家里的零食,告诉孩子:“不好好吃饭,就会挨饿。”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才能控制自己的坏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
3.让孩子品尝后果
有一则故事: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然而,他3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他向路人诉说苦恼:“我从他们懂事起就向他们传授捕鱼技术,这么多年辛苦总结的经验都传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技术还是很差!”路人问:“他们一直跟着你吗?”“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路人说:“你只传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
当家长告诉了孩子行为后果,孩子还一意孤行的时候,那么就让孩子品尝后果。这时,父母不必为可能产生的后果预先做防备,更不用担心孩子的不当行为会持续发生,只管提供机会让孩子体会自己行为的结果,孩子自然会从不当行为的结果中得到教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让孩子品尝后果能够促进孩子的(桃花仙人是谁?唐寅,《桃花庵歌》是诗人唐寅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诗人以桃花仙人自喻,以“老死花酒间”与“鞠躬车马前”分别代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又以富贵与贫贱的各有所失,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自己平凡真实中带有庸俗消极一面的真实内心,带有愤世嫉俗之意气。)成长,但是一定要以安全为前提。
【促进孩子成长的七种家长之爱】相关文章:
利于孩子成长的七种早教方法!03-23
利于孩子成长的七种早教方法介绍03-15
孩子的七种教育你给了吗?03-20
企业内训促进员工成长01-11
小升初使孩子成长08-10
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十个生活细节03-04
小升初家长与孩子的经验02-25
插花的七种形式03-22
孩子成长的黄金8年03-30